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閱讀提示] 尊重事實,客觀面對,發揮優勢,取長補短,才能實現屬于自己的成功!《學習成功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幫您深度解密學習優秀、成功的決定因素在哪里。
曾經有一名中學生在“百度知道”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成績中等,從初一到現在。我一直想超越別人,我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我一直以來研究了許多學習方法理論和學習技術,時刻關注著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但我的成績還是沒有明顯地超越別人。在萬般痛苦的情況下,我想問:決定一個學生成績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希望各位有經驗的朋友給予建議或方案,給予我人生的指點。”
看到這個問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為什么有的人付出了比別人百倍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到了“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地步,到頭來卻還是無法超越別人?這也是我“困惑”了幾十年的一個問題。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并不是特別的難事,關鍵在于,現實就是這么的殘酷,這么的讓人無法接受!為什么?因為,我似乎早就“胸有成竹”,只是不敢肯定,懷疑過,迷茫過,甚至不愿意承認現實的殘酷。一篇微信的文章讓我徹底地醒悟了,它雖然深深地刺痛了我,但也更加堅定了我的“判斷”。那篇微信里面有這么一句:“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愛迪生想強調的是后面”。且不論這篇微信內容的可信度,我覺得還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的。[對愛迪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網上確實有很多爭論。其中一個網友是這樣說的:我覺得名言不僅是為了勵志,更多的還反應了一種社會普遍存在并認可的精神,之前流行的愛迪生名言(天才是1%靈感+99%汗水),反映的是中國初期社會所崇尚的精神,那個時候國家剛剛經歷過戰爭、饑荒等等各種災難困難,可謂是內憂外患啊!在這樣什么都才初步穩定,物質條件不是很富足的情況下需要的就是勤勞的人,所以……。現在國家強大了,物質基礎有了,對人才的培養和價值觀也變了,說明現在人們的思想價值觀變了,更注重因材施教,360行,各行各業只要是精英都是人才,不像我上學的時候,父輩們只是覺得學習好才行(當然,也感謝父輩的嚴格要求)。反正呀,思想進步了(社會也更復雜了),只是勤奮埋頭苦干不適應社會了,現在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然后再穩健發展。我覺得所謂的愛迪生名言后半句其實反映了現在人們的這種思想。]
到底學習成功的決定因素,是靈感還是汗水呢?
盡管我們不能說高考狀元都是天才,但至少從他們的學習經驗中我們多少還是可以悟出些許的道理。今年陜西一名高考狀元如是說:我沒用題海戰術,該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每天十點半就睡覺了。河北一名高考狀元這樣總結自己:她坦言,是在學習過程中的高效率以及高考時的平常心,讓她能夠較好地在考試中發揮,取得好成績。在校學習中,她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全身心投入,注重效率。她總結自己學習的訣竅,就是聯想及分類復習。她說,如果復習沒有方法、計劃和效率,很可能到高考的前一天還是在復習。在這里我不想對狀元們再做過多的渲染,不過,從他們學習成功的經驗里,我們至少應該可以領悟到許多的東西。其中一點,我想大家是不會反對的,那就是任何一個學習優異的學生,都不是僅僅靠流不盡的“汗水”成功的,而是靠科學與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位網友這樣說過:一個人所取得成就的大小,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說勤奮、拼搏等等;但是,想告訴你一句,付出和回報是正相關關系而不是正比例關系;就是你要想優秀,必須努力,必須用功,但你用功了你不一定就比別人優秀,因為這里面還有一個智商和方法的問題。
我完全贊同這位網友的觀點。正相關與正比例是不一樣的,正比例只是正相關的特例。正比例關系是一種嚴格的線性關系,簡單說就是你付出多少一定能得到多少回報。正相關關系,是一個變量隨著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發生相同方向的變化,但不是十分嚴格的線性關系。例如y=2x,這叫y與x成正比,如果只是大體上,x、y的變化方向一樣,例如x上升,y也上升,或者x下降,y也下降,那么這叫正相關。舉個簡單的例子,如身高與體重:身高增加,體重一般也會增加,但身高增加一厘米,體重可能增加1斤,也可能是2斤,甚至半斤。所以體重與身高成正相關,而不是成正比。所以說,學習優秀與努力、勤奮是正相關關系而不是正比例關系。
這個我有親身體會。記得上初中時,我的學習成績在年級所有班級里面基本上都是第一名,那時候甚至盲目地認為自己特別“聰明”,其實說到底不就是靠的勤奮二字,這種成績一起保持到了整個初中。(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有腦子聰明的因素,只是聰明有個相對的問題,這個后文還要詳述。)可是,進入高中學習時就不一樣。僅靠所謂的勤奮就好像一下子無效了。不管我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再也沒有進入第一名的行列,終究是“一聲嘆息”的結局。而我們班級卻有一個極其聰明的學生,你就根本沒看到他多么刻苦學習過,整天還“吊兒郎當”的,但是一到期末考試卻總是年級第一名。對此,我不知有過多少的不解、困惑,但是依然無法改變事實。原來一個單位的同事,有一個女兒,學習成績在小學時一般,到了初中成績是突突地往上竄,成為親朋好友羨慕的好孩子榜樣。為此,她的父母為了讓她專心地學習,基本取消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活動,母親更是包攬了孩子所有的生活服務,一直延續到高中,孩子順利進入了重點高中的實驗班。后來的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只是聽別的同事說那孩子學習更加刻苦了,基本每晚都學習到深夜12點以后,似乎成績并沒有更大的提高。最后,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往日勤奮學習的榜樣卻“暗然失色” ,辛苦的付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嗦了這么多,總結一個結論,就是學習成功的決定因素不是勤奮刻苦,而是個人智力,再加上一點點的好運氣。
愛因斯坦也有個成功的名言,是“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里面好像沒有提到智力問題。其實,正確的方法正是智力的表現形式。據說,有醫學家解剖過愛因斯坦的大腦,發現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比常人大15%,非常發達。大腦后上部的頂下葉區發達,對一個人的數學思維、想象能力以及視覺空間認識,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他沒有超乎常人的智力,僅憑他的個人努力能發現震驚世界的“相對論”嗎?
龜兔賽跑的故事,對大家來說恐怕是耳能熟詳的故事了吧,為此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奮發圖強的典范。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兔子失敗的關鍵因素是睡著了,讓烏龜領了先。如果換一種思維,假若兔子和烏龜都在正常情況下比賽,烏龜有機會贏得兔子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兔子的天然賽跑能力豈能是烏龜比得了的!
網上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騎自行車,兩腳使勁踩1小時只能跑10公里左右;人開汽車,一腳輕踏油門1小時能跑100公里;人坐高鐵,閉上眼睛1小時也能跑300公里;人乘飛機,吃著美味1小時能跑1000公里——人還是那個人,同樣的努力不一樣的平臺和載體,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無不一次次地驗證了這個道理:一個人學習是否優秀,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首先是智力,就是他(也包括“她”,下同)首先必須腦子聰明。當然腦子聰明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反應敏捷,超強記憶力,邏輯思維強。在同樣的時間內他想出辦法的速度就是比一般人快,想象的能力比一般人強。還有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學習方法,同樣的學習方法對腦子聰明的人來說,它的有效性就是比一般人高,他能把良好的學習方法發揮到更好的程度。
說到智力好,腦子聰明,這里面還有個相對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智力高低是相對于他所生長的時期、地區而言的,世界上沒有絕對聰明的人。一個人可能他小學時聰明過人,但是到了中學可能變得不那么聰明了,原因就是小學時他比周圍的學生顯得聰明,而到了中學聰明的學生比小學時增多了,他就相對地變得不那么聰明了。同樣,現在的高考狀元也都是某一個省、市、區的高考狀元,而出了這個省市那他就不是高考狀元了,如果說他在某個市算是最“聰明”的,但是離開他所在的城市,到了省里或全國作比較,他可能就不算“聰明”了。所以說,任何一個高考狀元或者說“聰明狀元”都不要驕傲自大,因為你只是你城市的“狀元”,出了你的城市,你一樣是一個“普通人”。
這時候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了,說你句句強調智力、聰明多么多么重要,還起什么決定作用,你這不是在誤導大家嗎?你是不是今后不讓大家再努力、勤奮、刻苦了呢?
不,我說:不!不是!我說一個人學習是否優秀,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是智力,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個人只是聰明,那么他如果自以為是,高傲自大,一點也不付出,以為整天睡大覺就一定能成功,那他同樣會失敗。
正確的做法,是一個人無論他是聰明還是“愚鈍”,都要尊重自己的智力事實,客觀面對自己的智力“優劣”,發揮自身優勢長處,取別人之長,補自身之短。可以把比自己優秀的人當作奮斗的目標,而不要盲目攀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自己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真正屬于自己的成功!第一名不是誰都可以爭上的,他既然能當上第一名,必然有他的優勢、他的能力和學習方法。如果你想超越他,不是不可能,問題是你必須看看自己是否具備爭上第一名的條件,即智力、能力、方法?否則,第一名只是你的奮斗目標,而不是你的擁有。也就是說,成功同樣是相對的。有的人第一名是他的成功,如果以前你是第二十名,現在以你的智力、能力,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是第二名或者第十名一樣是成功的,因為這是屬于你自己的成功,這個成功是你自己的條件決定的,相對于以前的你,你也是一個成功者。
唐駿說過“我的成功可以復制”,其實這只是個勵志名言,很難或者說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人的成功別人都無法復制!連唐駿自己的學歷都是造假的,你能說他的話可信嗎?
你時常會看到老人們對孩子們這樣說:“好好學習呀,將來也成為科學家,成為百萬富翁。”其實,說話本身并不錯,但仔細想來,這完全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殊不知,成為科學家和百萬富翁又豈止是“好好學習”能得來的,那是需要很多主客觀因素的。
再有,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時常會看到家長責備、打罵孩子的情況,尤其是農村更加嚴重。只聽到家長罵到:讓你不好好學習,你就是榆木腦袋,笨!笨死了!且不說確實有淘氣、逃學的孩子,就一般而言,孩子學習不好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長。因為,孩子的智力大部分遺傳于父母,學習習慣的好壞也是家庭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一項科學研究證明: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響。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所以,罵孩子笨的家長其實是在罵自己,誰讓你不聰明呢,你如果聰明過人,孩子會不聰明嗎?
說到最后,總結起來,就是學習成功(注意:這里的成功僅僅指學習方面的成功)的決定因素是智力因素,即首先要腦子聰明,其次要尋求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其實是腦子聰明的主要表現形式),再次要刻苦學習、勤奮學習,最后需要一點點好的運氣。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可以這樣:學習成功=腦子聰明+合適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好運氣。
成功雖然不可以復制,但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成功,因為那是你的自身條件、因素決定的,你的付出必然會有屬于你自己的回報!
下一篇:破曉霧由曉霧觸發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感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珍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