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題記
“你爸每次都跟我抱怨他話沒說完你就把電話掛了?!边@是我母親私底下常跟我念叨的一句話。仔細想想,其實是我父親從來不說類似“再見”這樣的話,好似每次讓我誤以為話題的結(jié)束語都是“好,好,恩”,讓人分不清是不是該掛電話。
起初聽到母親念叨這話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喲,大老爺們兒也開始矯情了,又不是小孩兒。但慢慢的,更多的,是一種內(nèi)疚。
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我父親開始變了,是在我高中快畢業(yè)的時候。晚自習放學回家,他就呆坐在沙發(fā)上,翻著他自己小時候的合照,委屈的笑著對我嘀咕了一句:“我沒有爸爸了,爸爸沒有爸爸了,都還沒跟他好好的說句再見……”那一瞬間,我發(fā)現(xiàn)高大威猛的老爸,腰板兒沒以前那么直了,短短的板寸也能看出雪白了。我不知道父親當時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受,我只知道我從小到現(xiàn)在,只要一夢見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我就會哭醒。他那簡短的幾個字,看似輕巧的語氣,是在表達著軟弱與難過嗎?不是的,我想這是一種充滿落寞的依賴。他是在告訴我,他需要我,他能依賴的,只有我。那時起我便發(fā)現(xiàn)這個從小在我面前堅不可摧,銅墻鐵壁般的人,一下子變老了,也一下子,變小了。他對我所有的抱怨、嘮叨、沒話找話,都是一種不舍。那是我第一次領(lǐng)悟到親情所給予的責任:我應該保護這個男人。
當今社會現(xiàn)在呈現(xiàn)出一種大的趨勢:子女在外掙錢,父母留在家變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又甚至是,子女就在同一個城市,卻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大概在我們20歲以后,能留給父母的回憶都已少得可憐。我們這一代人,不少人如此。
我選擇這份工作之后,曾一度讓我覺得很對不起他們,卻也更加讓我明白了父母親的訴求,我想這是每一個在外打拼的人最熟悉父母念叨的一句話:“我們什么都不要,你平安回家就好”。我也曾經(jīng)進入過一個誤區(qū):我要努力的掙錢,努力的表現(xiàn),我要靠自己送他們多貴重的物品,帶給他們多好的物質(zhì)享受。因此我大學開始就獨立在外實習、兼職,他們一年到頭也見不了我?guī)状?。正式工作后才發(fā)現(xiàn);我所獲得、所給予的,永遠比不上我所虧欠的。
曾聽過一位文人講述過其自身的一個故事,大概是說他母親今年60歲,如果活到80歲,他一年回家兩次,那么這輩子他們還能再見40次。如果一年回家一次,那么這輩子只剩下20次了。人生已經(jīng)開始在不知不覺中做著減法,試圖帶走我們最希望永存的他們。我們每一次的相見,都變成一種追趕。那么,你開始追了嗎?
對于獨生子女而言,贍養(yǎng)父母的重擔得我們一人承擔,但是贍養(yǎng)父母,不應該是給予他們金錢讓他們獨自去面對社會,獨自生活,而應該是我們陪伴他們,參與他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生活。就像曾經(jīng)他們陪我們長大一樣,我們也應該參與他們的衰老,適應他們的步調(diào)。而不是嫌棄他們走得太慢,而不是嘲諷他們追不上你,而不是眼睜睜的看著,好似我們已經(jīng)無能為力。我們應該明白,在你活得人前光鮮亮麗的時候,父母或許仍舊在為了你,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去陪伴我們成長,將我們托舉到更高的地方,我們也應該耐心的告訴他們世界的變化,帶著他們?nèi)タ纯次覀冄壑械钠婷?,給他們最緊、最溫暖的擁抱。
應該是我們,追上他們。
直到現(xiàn)在,每一次我要外出工作時,父母永遠在安檢口外等待著,直到看不見我,才會轉(zhuǎn)身離開。而我,即使知道他們在注視著我的背影,也仍舊不敢回頭。我害怕每一次四目相對的離別。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所說,我在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不要說再見。但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該只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斷目送彼此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不應該是留下他站在小路這頭,看你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處,卻無能無力。
你得追,你就得追,你還得跑著去追。追上他們變老的速度;追上他們逐漸離開的腳步;追上日益減少的回家次數(shù);追上日近黃昏的時光,告訴他們,你有多么感謝曾給予你的一切;告訴他們,你有多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緣分;告訴他們,我會一直陪伴不再再見;告訴他們,不要怕,您慢慢走,我正在追。
相關(guān)專題:父母 應該 告訴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