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民國四大才女之“文學洛神”蕭紅
(一)蕭紅簡介
蕭紅,1911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1月22日病逝,時年31歲。
紅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為了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與中學同學同居懷孕后被棄,困于旅館,困窘間向報社投稿,并因此結識報社的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寫信結識魯迅,1934年到上海找魯迅,并且最終與魯迅相識,同年完成長篇小說《生死場》,次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生死場》是最早反映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生活和斗爭的作品之一,引起當時文壇的重視。魯迅為之作序,給予熱情鼓勵。抗日戰爭爆發后,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應李公樸之邀到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40年去香港。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小說《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于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小說如《牛車上》、《小城三月》。其中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
蕭紅和蕭軍發表的《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筆名。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出生在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其命運并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
(二)求學經歷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現為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在“東特女一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筑鐵路的游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愿。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家庭反對,在表哥陸舜振的幫助下到北平,進入女師附中讀書。因為沒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頓中。
1931年1月,蕭紅寒假中離開北平返回呼蘭,被軟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蕭紅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蕭紅與未婚夫一起離開北平回哈爾濱。此時,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滿蕭紅去北平讀書,代弟弟解除了與蕭紅的婚約,引發蕭紅的不滿,蕭紅到法院狀告汪大澄。庭審中,汪恩甲顧及哥哥的聲譽,違心承認解除婚約是自己的主張,與哥哥無關。蕭紅輸掉了官司,回到呼蘭,后隨家搬到阿城縣(現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后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里為背景寫作的。
(三)紅顏多情
1931年10月,蕭紅從福昌號屯經阿城逃到哈爾濱。一個月后,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與汪恩甲(前文所提的未婚夫)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后,蕭紅懷孕,臨產期近,由于汪恩甲沒有足夠的錢(欠下的錢相當于現在的5萬)交給旅館,棄蕭紅而去。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與孟希、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后到旅館看望蕭紅,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兩人日久生情,互相愛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由于蕭紅欠旅館的錢太多,旅館仍然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租了一條小船,用繩子把蕭紅救下來,蕭紅得以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蕭紅與蕭軍住進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里商市街25號(今道里區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蕭紅蕭軍,意思為“小小紅軍”)
1938年1月,蕭紅、蕭軍和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大學任教。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在校擔任文藝指導員。
2月,臨汾形勢緊張,“民大”要撤到鄉寧,蕭紅、端木蕻良隨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西安。蕭軍先是留下,后經延安也來到西安。
在西安,蕭紅、蕭軍正式分手。此時蕭紅已經懷孕。當時蕭軍風塵仆仆的回到蕭紅所住的旅館,蕭軍一進門就覺得氣氛不對,他脫下外套和帽子,在臉盆洗臉,蕭紅就站在他后面。兩人靜默了頃刻,蕭紅開口說:“三郎(蕭軍的別稱蕭紅一直這么稱呼),我們分手吧。”蕭軍說:“好”。就這樣他們結束了長達6年的婚姻生活。后來,蕭軍回憶說:其實我們在去延安途中感情就有些問題了,但是不至于離婚,我沒有外遇她亦沒有情人,如果她不說分手我一輩子都是她的丈夫。
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5月,他們在武漢結婚。日軍逼近武漢,端木蕻良去重慶。蕭紅獨自輾轉于漢口、重慶、江津之間。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四)文學之路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4月,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里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一些共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敵偽特務機關注意,劇團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作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許多作品。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共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于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觀象一路一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系,并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五)結識魯迅
1934年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后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并出版了“奴隸叢書”。
此外,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關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蕭紅等人的書稿不但被介紹到當時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鄭振鐸主編的《文學》,有時還轉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那里。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后寫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隨后,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在上海發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志上發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
(六)文學成就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后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場》原名《麥場》,后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場》以淪陷前后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稱贊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呼蘭河傳》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這是作者在現實生活陷入極度困惑和迷茫時,企圖以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喚回一縷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與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種回憶性的溫馨浪漫的語調,童稚化的爛漫天真的視角,展開了故鄉呼蘭河城充滿詩情畫意的風土人情。因為作者感情的強力貫注,這其中的人和事與《生死場》中判若兩樣。雖然作者對故土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識,但都顯得漫不經心和微不足道。同時,孤僻“自閉”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卻遠沒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溫馨安穩來得沁人肺腑。
蕭紅的《呼蘭河傳》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創作由于偏離了左翼文學的政治化的軌道,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個人性、自我化之路。這在左翼陣營中招致批評和非議乃是不足為怪的。但亦如茅盾所說,與她在“情調”、“思想”上的缺失相對應的,是她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當然,這也不是純藝術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種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個性的悲劇性的成功。這且說明,政治理想的貫注和技巧性的錘煉之外,真正藝術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與付出。
《呼蘭河傳》回憶錄:1940年寫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了作者對舊中國的扭曲人性和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茅盾曾說:“《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這不像之外,還有別的東西,一寫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并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的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其意義在于“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最高雅的部分——詩和“文”(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七)社會運動
1936年6月15日,魯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聯合簽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反對內戰,號召愛國文藝工作者,發揮進步作用,創作優秀作品,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解放,民族獨立而斗爭。蕭紅是最初的發起人之一。
情感生活
在上海,蕭紅、蕭軍經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和許廣平不但在創作上指點他們,還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像親人一般照顧他們,使這兩個異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正當蕭紅、蕭軍在上海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進行文學創作比較順利的時候,二人在感情上卻出現了裂痕。這給蕭紅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與煩惱,使她情緒低落,直接影響了寫作。
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蕭紅決定用暫時的離別來彌補裂痕。1936年7月16日,蕭紅離開上海,只身東渡日本。
旅居日本,蕭紅過著寂寞、孤獨的日子,但她還是寫出了《紅的果園》、《孤獨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車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詩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國內的一些刊物上發表。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傳到日本,蕭紅悲痛不已,她給蕭軍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對導師的深切懷念。
1937年1月,蕭紅從日本回國,到上海后便去萬國公墓拜謁魯迅先生的墓,表達哀思。3月,她寫下了《拜墓詩——為魯迅先生》,發表在4月23日的《文藝》上。4月,蕭紅至北平,與老友李潔吾、舒群見面。在北平沒住多久,蕭紅又回到上海,和蕭軍的關系也有所好轉,還參加了蕭軍編的《魯迅先生紀念集》的資料收集工作。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在上海抗戰期間,蕭紅、蕭軍不顧危險,積極熱心地幫助日本進步作家鹿地亙夫婦躲過特務機關搜捕,保護他們安全轉移,脫離險境。9月28日,蕭紅、蕭軍與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漢。在武漢,他們結識著名青年詩人蔣錫金,住進他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5號的寓所。不久,東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來與他們同住。
蕭紅、蕭軍與從東北各地流亡到武漢的舒群、白朗、羅峰、孔羅蓀等青年作家積極投身于抗戰文藝活動,并在武漢形成一個很有影響的東北作家群。
面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蕭紅創作熱情高漲,毅然加入抗戰的文藝隊伍中,揮筆寫下多篇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天空的點綴》《失眠之夜》《在東京》《火線外二章:窗邊、小生命和戰士》等散文的發表,對宣傳推動人民抗戰起到積極作用。此外,蕭紅還參加了胡風主編的《七月》編輯工作,并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前兩章。
后期生活
1939年1月,蕭紅又回到重慶。此間,她應邀寫下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記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1939年冬,蕭紅和端木蕻良搬到黃桷樹鎮上名秉莊,住在靳以樓下。
1940年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嘴樂道8號。
2月5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在大東酒店舉行歡迎會,歡迎他們的到來。3月,蕭紅參加香港女校紀念三八勞軍籌備委員會在堅道養中女子中學舉行的座談會。8月3日,香港文協、青年記者協會香港分會、華人政府文員協會等文藝團體聯合在加路連山的孔圣堂召開紀念會,紀念魯迅先生六十歲誕辰。蕭紅在會上負責報告魯迅先生生平事項。紀念會上還演出了蕭紅到港后寫的啞劇《民族魂》。
(八)香消玉碎
1941年4月,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回國途經香港,特意到九龍看望病中的蕭紅。后來蕭紅聽從史沫特萊的建議到瑪麗醫院做全面檢查,才發現患有肺結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氣針治療。因受醫院冷遇,11月底蕭紅返回九龍家中養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九龍陷于炮火中。當天,柳亞子先生應蕭紅之約,到九龍樂道蕭紅住處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駱賓基護送蕭紅從九龍轉移到香港,住進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第二天,蕭紅精神漸復,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又被送進紅十字會在圣提士反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蕭紅與世長辭,在戰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了人間,享年31歲。1月24日,蕭紅遺體在跑馬地背后日本火葬場火化后,葬于淺水灣。
1942年5月1日,延安文藝界舉行蕭紅追悼會,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切悼念蕭紅。1957年8月15日,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將蕭紅骨灰從香港遷到廣州銀河公墓,重新安葬。
2014年5月24日 傲寒
下一篇:湛師“旭日”實踐隊隊員心得感悟三下鄉,體驗新生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憤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