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大破大立
分類: 最新資訊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2-06
閱讀 :554
出品 | 虎嗅科技組作者 | 丸都山編輯 | 王一鵬頭圖 | 視覺中國昨日之后,不會有人再去懷疑華為與安卓割席的決心。1月18日下午,華為宣布HarmonyOS NEXT開發者預覽版開放申請,按照官方的注解,這個版本的鴻蒙系統有個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星河版”,呼應著四年前余承東在開發者大會上的那句“沒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與前代鴻蒙系統相比,HarmonyOS NEXT的系統底座由華為自研完成,僅支持鴻蒙內核及鴻蒙系統的應用,不再兼容安卓應用,也不支持打開APK文件(安卓系統應用程序包)。同時,對于應用開發者來說,以后開發鴻蒙系統的應用,將不再是對安卓版本進行適配平移那樣簡單,未來在iOS和安卓之外,互聯網廠商需要維持第三套應用開發班底,勢必會增加企業的日常經營成本。這對于華為和互聯網廠商來說,會是一樁雙贏的生意嗎?鴻蒙原生,一場曠日持久的陽謀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華為可能是國內對商業節奏把控最精準的公司。對于原生鴻蒙,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還是“有多少應用廠商愿意跟進”?在昨日的鴻蒙生態啟動儀式上,華為終端云朱勇剛正面回答了這一問題,“目前首批200+鴻蒙原生應用已啟動開發,其中100+完成了鴻蒙原生應用Beta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這200多個APP囊括國內用戶日常使用的絕大部分頭部應用。按照華為方面的估算,今年年底將有5000+鴻蒙原生應用啟動開發。HarmonyOS NEXT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去年8月的開發者大會,包括微信在內的首批應用宣布接入原生鴻蒙是在去年10月。也就是說,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華為完成了一套獨立生態的初步搭建工作。如此驚人的效率,是因為華為在國內無與倫比的號召力?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回到2019年,這事或能找到些許端倪。這一年的8月,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系統。如果當時有人說華為是在“PPT做系統”,華為大概是無力反駁的,因為在一場面向開發者的會議上,華為沒有展示過一行代碼示例。但華為也的確有自己的苦衷。在那一年的5月20日,谷歌宣布斷供華為GMS服務,該事件發生10天后,華為宣布鴻蒙項目“備胎轉正”。“趕鴨子上架”?也不全是,華為對于鴻蒙系統有著明確的定位:全場景分布式OS,可以實現模塊化耦合,對應不同設備可彈性部署。這些指標充分說明,鴻蒙在技術底座的搭建階段,華為就沒指望這個系統單獨為智能手機服務,而是將目標鎖定在了IoT上。而華為戰略的精妙之處在于,你總能在更早的時間線里,為其找到鋪墊:在2019年3月的華為HiLink大會上,余承東首次提出了“1+8+N”戰略,即以手機為核心的全場景智慧化(物聯網)戰略。這表明即便華為沒有受到外部制裁,未來大概率也會推出一個更加適用于IoT戰略的微內核操作系統。因此,某種程度上,鴻蒙系統算是外因與內因合力產生的結果,它的突兀更多體現在時間上,而非自身定位方面。對于華為而言,鴻蒙系統基于微內核、分布式OS的特性,也很好地將手機廠商間圍繞性能的比拼,強行拉到生態比拼的層面,彌補了自身在芯片上的受限問題。當然,初代鴻蒙更多是在解決“備選系統”的有無問題。2020年,華為發布了Harmony OS 2.0,在這個版本中,鴻蒙系統已經具備了作為手機系統和IoT鏈接中心的基本框架,比如分布式軟總線、在應用和設備的開發層面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此后幾年,鴻蒙系統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到Harmony OS 4.0發布時,搭載鴻蒙系統的終端設備數量已經超過了7億臺(包括IoT設備),華為開始逐漸逼近那條過去幾年反復提及的“生死線”。華為方面曾結合PC與移動產業的發展歷史進行過估算,16%的操作系統市場占有量是個分水嶺,超過這條線就能取得成功而不被市場淘汰。由于目前華為仍無法搭載GMS(谷歌移動服務),因此這條“生死線”更多是專指國內市場,而就第三方調研機構CounterPiont Research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鴻蒙操作系統在國內占比已經達到13%。數據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說到這里,可以總結一下華為目前手中握有的幾張關鍵底牌:系統層面,鴻蒙的底層框架已經完備;硬件層面,系統跨端能力完全跑通;用戶數量,已初步具備產生規模效應的標準。至此,華為只要解決生態伙伴和軟件應用的問題,就可以剔除掉安卓的底層代碼,讓用戶通過微內核系統獲得更加流暢的跨端交互體驗。所以在今年開年,我們看到了鴻蒙的重心開始從“南向開發”轉為“北向開發”。軟件生態,才是鴻蒙的真正挑戰所謂“南向開發”與“北向開發”,前者是指向下兼容各種硬件,而后者是指向上提供接口培育更多的軟件APP。就目前來看,“北向開發”的難度要大得多,這意味著互聯網廠商要真金白銀地搭建另外一套應用開發團隊,同時如果原生鴻蒙無法到達預期的獲客水平,廠商也不得不負擔額外的沉沒成本。當然,根據不同應用廠商的體量,也需要進行分類討論。對于頭部應用廠商而言,是否跟進原生鴻蒙,并不是一個值得糾結的問題。原因在于,應用廠商在與手機廠商的利益分配中,其實大多數時間處于弱勢地位。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發生在2020年末的那場“華騰大戰”。彼時,華為宣布將多款騰訊游戲從華為應用商店下架,由于騰訊不滿華為應用商店過高的付費抽成,單方面宣布修改條約,以做回應。值得玩味的是,原本業界預計的拉鋸戰并沒有就此爆發,在不到24小時后,看似強硬的騰訊方面就做出了妥協。個中道理也很簡單,騰訊旗下游戲,很難在繞過手機系統的各種安全警告后,于第三方渠道中完成下載——手機廠商所掌控的應用商店,就是互聯網大廠們在移動端的命門。盡管當前華為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不及2020年,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從華為旗下剝離出的榮耀,部分機型仍為用戶保留著推送鴻蒙系統的選項,而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在2023年第三季度,榮耀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8%。廠商2023Q3出貨量(百萬部)2023Q3市場份額榮耀11.818%OPPO10.916%蘋果10.616%vivo10.416%小米9.114%其他13.921%合計66.7100%中國大陸智能手機2023Q3出貨量及市場份額,數據來源:Canalys加上華為在Mate系列回歸后的強勢表現,兩者在鴻蒙系統上的用戶群體是頭部應用廠商絕對不會割舍的對象。而對于那些中游應用廠商,則大概率會審慎跟進原生鴻蒙。一位互聯網產品經理向虎嗅表示,如果只是單純地做鴻蒙應用開發,其實成本并不算高。“比如我現在組建一個小團隊,可能只需要1-2個月就能完成實現60%功能的MVP版本(最小化可行產品)應用。”不過,還要考慮到后續迭代帶來的成本壓力。“如果是一個功能較為復雜的APP,在完成初代版本的開發后,我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植入,這個過程依照數據回收的評估結果而定,其時間可能長達半年到一年,這意味著應用開發團隊的長期成本驟增50%(對比此前的iOS端和安卓端)。”此外,這位產品經理指出,HarmonyOS Next作為一個新的操作系統,應用開發團隊也必須考慮到這個系統的基礎能力是否完備,安全漏洞是否能及時修復等問題,相關的研發成本可能會進一步提高。所以對于中游應用廠商來說,他們很難直接將自家應用綁定在原生鴻蒙上,當下很可能會持謹慎的觀望態度。對于小微型應用廠商,乃至個人開發者來說,即便主觀意愿上想搭上鴻蒙這趟快車,客觀條件也是相對受限的。最直接的問題是,原生鴻蒙的開發語言以ArkTS為主,完全不同于iOS工程師使用的Swift語言,以及安卓工程師使用的Java語言,這對于上述廠商及個人開發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當然,華為方面也在積極地為應用廠商們提供幫助。在去年8月的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宣布啟動“鴻飛計劃”,該計劃預計未來三年為生態合作伙伴提供百億元的資金支持,除了技術支持和營銷支持外,華為還準備為應用廠商共享流量入口,甚至直接通過開屏廣告和特色欄目為原生鴻蒙應用引流。一樁價值萬億的生意?按照華為的計劃,HarmonyOS NEXT將在今年二季度發布開發者Beta版,四季度將正式發布面向消費者的商用版本。屆時,這個華為苦心經營五年的生態系統,能給行業帶來多少機遇?最直接的改變是,行業移動應用開發的紅利將被重新釋放。這里我們可以對比一組工信部此前披露的數據:2022年1月-2月,中國移動應用開發者數量為104.2萬個;而到了2023年5月,國內移動應用開發者數量下降到82萬,其中安卓開發者24萬,蘋果開發者58萬。這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宏觀來看從2020年開始,移動應用用戶增長速度就進入持續性下滑階段,并逐步走向存量市場,相應地市場對應用開發工程師的需求也在不斷減少。但目前來看,移動應用廠商對原生鴻蒙的需求將直接改變行業的現狀。根據智聯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鴻蒙工程師平均招聘薪資達到17573元/月,顯著高于同類開發工程師。而大廠搶人的工作也早已開始,美團的鴻蒙基建工程師崗位月薪范圍在4-6萬元之間;京東發布的前端架構師(鴻蒙方向)崗位月薪范圍在4-7萬元。在昨天的鴻蒙生態啟動會上,華為還公布了一組數字:截至目前,已有305所高校學生參加鴻蒙活動,268家企業參加鴻蒙生態學堂,38萬+開發者通過鴻蒙認證,這些都將是為鴻蒙應用開發工作的后備力量。另外,在HarmonyOS Next正式商用后,過去汽車及IoT設備使用的Open Harmony(開源鴻蒙)系統也將被前者替換,有望實現與手機之間在系統層面的徹底打通,從而形成生態閉環。對于用戶來說,生態閉環意味著信息安全能夠得到保障、跨端協同交互體驗更佳,而對于華為來說,生態閉環方便統一升級,也能夠降低日常的運維成本。同時,生態閉環也意味著更強的用戶粘性,以及在渠道分成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可以參考蘋果的“圍墻花園”,一旦生態閉環形成,華為與其他安卓廠商將完全不在一個層級。“鴻蒙將打開萬億產業新藍海”,在昨天的鴻蒙生態啟動會上,徐承東夸下這樣的海口。我們無法確認這個萬億產業的目標能否實現,但在手機廠商“卷生卷死”的今天,能夠有國內廠商愿意以“大破大立”之姿做出改變,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值得鼓勵。Tips:我是虎嗅前沿科技組張晉源,關注消費電子、半導體及顯示相關行業,歡迎交流(請務必備注商業身份,謝謝。微信:1851011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