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下,央企投資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分類: 最新資訊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3-29
閱讀 :537
“中特估”,無疑已經成為 2023 年證券市場備受關注的投資邏輯之一。而在這背景下,多只央企指數的產品,也將接踵而來。相信關注基金新聞的基民,應該已經看到了多家基金公司集中上報多只央企指數相關指數基金的新聞。那么,如何看待這批新的央企基金對投資者的價值?這里想跳出具體的基金產品,談談一個在基金市場很少會觸及的話題 —— 指數基金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基金公司對某個主題的布局。天時地利還需人和央企主題基金,其實老基民不會陌生。在當年國企改革的主線之下,其實曾經有過三波央企主題 ETF 的上市浪潮,2018 年、2019 年和 2021 年各一波。如今回首看,這三批央企主題 ETF,雖然有國企改革的天時地利,但卻缺了點 “人和”。之所以這么說,其實只要細看這些 ETF 的持有人結構,就會發現機構持有比例極高,大多是 ETF 發行時各類央企國企以換購形式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寄希望于上述三波 ETF 引燃市場對央企的熱情,顯然當時火候未到。畢竟,從指數來看,央企結構調整和央企創新驅動,都是偏成長風格的央企指數,而在 2019 年至 2021 年間,市場追捧的是類似食品飲料、醫藥、新能源這樣的成長理念,在國企改革進程中的央企國企們,在業績上還不夠吸引人。不過,必須說那么多公司前赴后繼推出央企主題的產品,在發行過程中,本身也是一次對市場的 “投資者教育”,或許也算是埋下了多年后萌芽的種子,對于這些基金公司的名字,不妨多看一眼,其中不少,在此后還會提及。地產與基建的助陣央企作為一條投資主線被市場真正意識到,或許還得在 2021 年中和 2022 年。房地產行業的整合,尤其是 “招金萬寶” 這四大央企國企主導的頭部房地產企業再次獲得市場的青睞,讓市場清晰地認識到了,在一個經營壓力巨大的行業,有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是應該有溢價的。不過可惜的是,房地產或許萎靡了太久,市場依然缺乏信心,所以這幾年里面并無新的房地產類 ETF 或指數基金發行,而存量的 ETF 聯接基金,規模也始終不大。真正擔當起央企顏面的行業基金,或許當屬基建。2021 年,經濟的疲弱,讓新老基建都成了熱門的議題。其中老基建,作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行業,更是廣受關注。從下表可以看到,發行了基建 ETF 的四家基金公司,全數參與了三批央企主題 ETF 的發行。不過細看他們在基建行業的布局,還是有差別。廣發無疑是在基建領域布局最早的,早在 2018 年末就發行了場外指數基金,并在 2021 年通過 ETF 產品,完成了場內場外的互動,也因此規模在次年一躍達到 73 億元。更重要的是,從所有 2022 年中報已經披露持有人數量的基建指數基金來看,總持有戶數超過 100 萬,這意味著央企云集的基建行業,是真正有群眾基礎的。當然,細看持有人分布,必須說廣發多年在基建指數上的耕耘至關重要,它旗下的三只(A/C份額分開計算),總持有人戶數就達到 87.9 萬戶。當然,在探討指數基金的意義時,必須將 ETF 和場外基金分開看。ETF 雖然有著更高效的運作機制,可以短期內吸引大量增量資金涌入相應的資產品類,但不可否認的就是,目前 A 股的 ETF 投資者還是以波段交易為主,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增量資金來得快去得也快,這一點在地產類 ETF 的 2022 年規模變動上尤為明顯。這時候,場外基金 (包含聯接基金),尤其是 A 份額,就能起到比較好的穩定器的作用,下圖是廣發中證基建工程聯接 A的份額數量變動,可以看到長期看是逐年攀升,即使在 2022 年末的流失也不大,很好的引導了增量資金進入央企領域。從這點而言,要考量未來 “中特估” 的前景,相關基金的場外基金尤其是 A 份額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2023 年,人和有了嗎?時光匆匆來到 2023 年,央企主題投資的 “人和” 或許來了。一方面,當年三批央企主題 ETF,肉眼可見的出現了成交規模的驟增,成交的活躍代表著更多的投資者愿意介入,這意味著當年的三批央企主題 ETF 真正具有了活躍交易、吸引增量資金的功效,這點對于引導市場資金流入央企上市公司,具有決定性意義。另一方面,新的央企產品線也來了。眾所周知又有幾批央企相關的 ETF 上報等待批準。涉及國新央企回報、國新央企現代能源和國新科技引領三個指數,合計 9 家基金公司。對比此前的三批央企的發行基金公司,有重合的是廣發、博時、銀華、嘉實、南方這五家。說這五家是 “央企主題” 指數基金的老朋友,毫不過分。其中廣發和銀華這兩家還在過去幾年發行了基建類主題的指數基金,可謂是央企 “擁躉”。其實仔細比較前三批和后三批對央企的布局,廣發的布局很有意思。正如我之前所言,當年的央企創新和央企結構調整,是偏成長風格的,而最近廣發基金所申報的的國新央企股東回報 ETF,側重紅利和回購,則是妥妥的偏價值風格 —— 這個風格不僅僅是過去一兩年中被基建等低估值央企股證明可行且受市場歡迎的細分主題,而且也能與原有的 ETF 互補,從產品線角度,無疑更為豐滿。還有,包括之前央企概念細分領域上的基建 50ETF、電力 ETF、軍工 ETF 龍頭、金融地產 ETF、能源 ETF 基金以及央企 80 債券指數等產品,能看出廣發在央企板塊的產品布局,是比較成體系的;而在這背后,實際上也體現了基金公司的一些發展方向和投研積累。當然,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對于相信 “中特估” 投資前景的基民,有基金公司愿意參與新產品的發行,能夠眾人拾柴火焰高。2023 年,“中特估” 邏輯下的央企行情,能否真正迎來人和,市場熱度又會聚焦哪個領域,這三批基金的發行規模和上市后的交投活躍度,以及未來聯接基金的規模,或許具有指向意義。對 “中特估” 有謀劃的基民,不妨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