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眼觀兩會】對話姚勁波代表:大學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一線城市
分類: 最新資訊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3-06
閱讀 :169
中新經緯3月5日電 (薛宇飛)2024年,是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七年。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又帶來了四份新建議,持續關注老百姓“安居”與“樂業”。 姚勁波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重點談及了他對房地產市場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相關話題。他認為,未來的住房體系呈現出雙軌制格局,具體落實層面則是以“三大工程”為實施重點。姚勁波預計,2024年一線城市的限購門檻會有所降低,核心二線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購。對于就業問題,姚勁波認為,發展好的新一線城市也值得畢業生關注。 保障房發展規模或快于商品房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 來源:受訪者供圖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對于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姚勁波認為,未來的住房體系呈現出雙軌制格局,具體落實層面則是以“三大工程”為實施重點,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滿足新市民、新青年的更好居住品質要求。 姚勁波判斷,接下來,有幾點需要關注。首先,保障房的發展規模和節奏會逐步快于商品房。在住房體系雙軌制下,保障房建設開發的節奏會進一步加快,尤其是35個城區人口300萬以上試點城市表現將尤其明顯,從保障對象來看,重點會涵蓋收入不高并且無自有住房人群,同時對人才會給予定向支持。 其次,商品房未來的上市規模雖然會趨于減少,但產品力將有更多提升。目前不少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如果不能打造更為優質、更能契合需求的產品,未來將很難在市場上有良好表現。 姚勁波稱,最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之間是互為組合關系,而非競爭關系。由于兩者的客群存在明顯差異不能互相流轉,因此保障房體系的完善,有利于進一步打開商品房領域市場化調控的政策空間,將推動商品房更好向高品質方向發展,更好滿足中高端改善型需求。推進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將是下一輪房地產周期的重要舉措,“三大工程”中,保障房和城市村的改造都和住房雙軌制息息相關,也是房地產新模式有序落地重要舉措。 一二線城市限購有望繼續放松 姚勁波表示,從政策上看,2024年宏觀政策或將繼續發力穩經濟,加杠桿、降準降息均有一定空間,“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調也給房地產政策帶來了更強的優化預期。在“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短期看,利好改善型需求的政策將持續寬松,如繼續優化限購措施、放寬二套房貸利率等。 對于房地產市場政策未來的調整方向,姚勁波給出了三點看法。一是,預售制度改革加速。從實際情況看,在近兩年,多地公開出讓的多宗地塊均提及“現房銷售”。同時,對預售資金監管仍將是政策調整的重點,或從“銀行監管”向“政府監管”轉變,更好解決預售制下保交樓問題。 二是,一二線城市限購繼續放松。他預計,2024年一線城市的限購門檻會有所降低,尤其是針對一線城市外圍區域的降低概率較大,核心二線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購,更多低能級城市或通過發放購房補貼等方式促進購房需求釋放。 三是,供給側強化行業風險出清。2023年底,多家銀行密集召開房企座談會,“三個不低于”政策細則落地預期升溫,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出險企業化債的信心,預計政策會在今年延續,進一步改善房企的生存環境,推動行業風險出清。 改善營商環境始終在路上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都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進一步解決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高民營企業貸款占比、擴大發債融資規模,加強對個體工商戶分類幫扶支持。” 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持續受關注的話題。采訪中,姚勁波主要關注到了“改善營商環境”。他稱,去年以來,企業營商環境在持續改善,改善營商環境逐漸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一方面是政府的重視程度在提高,多省市在各自的地方兩會上均有提及;另一方面是社會和媒體關注度高,近期各級各類改善企業營商環境的政策和實踐都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反映出社會共識正在形成。 他稱,政策環境正在不斷優化,各細分領域的鼓勵政策出臺更快、更有針對性,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也已經啟動,對市場信心有較好提振。姚勁波說:“總體看,我認為改善營商環境是一個各方共識建立、各方面利益平衡的系統工程和動態進程,可能始終在路上,我相信我們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 建議大學生多關注新職業 近幾年的履職中,姚勁波多次關注就業話題。他認為,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需求逐漸多元,一些新業態、新工種、新就業門類應運而生,他觀察到,這幾年的上門經濟、循環經濟、體驗消費類、AI類的新職位在招聘平臺上需求很大,新的賽道造就了新的崗位,建議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對新行業、新職業有所了解和準備,當走出校園時就能掌握先機。 “我們也看到,地域之間的人才供給也出現過剩和短缺并存的情況,尤其是新一線城市,例如長沙、重慶、成都等城市的機會依然很多,建議畢業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一線城市,發展好的新一線城市也值得關注。”姚勁波說。 從企業角度看,他稱,很多企業招聘應屆生往往是為了樹立企業品牌,短期內可能還會增加成本,但從長期看,這為企業積累了更多年輕化的人才,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姚勁波在提交的建議中就提出,對首次參保人員給予一定期限的社保減免等政策優惠,為剛剛踏進職場的年輕人提供一些緩沖空間,幫助他們輕裝上陣。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