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分類: 最新資訊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4-20
閱讀 :147
作者:主創團·老貓朋友是大廠BD,有名的談判好手,只要她出馬,基本上沒有拿不下的客戶。但就這樣一個猛人,最近出問題了: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怎么講道理都不行,油鹽不進!”朋友的臉愁得恨不得都能擰出苦瓜汁來。她說:“兒子馬上小升初,但散漫得不行,成績不上不下的。多嘮叨幾句吧,他就嫌煩。我實在是沒轍了,他和你關系好,要不你幫我勸勸?最起碼讓我知道他心里咋想的啊。”受朋友之托,當晚我就給她兒子打了電話。在孩子尚顯稚嫩的話語中我知道了緣由——“我現在一聽我媽說話就頭疼。”“我是一個青少年,不是剛出生的小孩,我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我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她越說我越不想干。”“蔣姨,你能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好像你頭上懸個巨大的鬧鐘,從早到晚,一刻不停。”我當然知道,因為我眼看著自己的親侄女經過了這一階段——青春叛逆期。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終有一戰,孩子會為自己要成為自己而孤注一擲。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硬碰硬,那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做法就是減少“填鴨式的溝通”,少講道理。道理越多,孩子越煩。往往結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雞同鴨講,兩敗俱傷。頻繁輸出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方法不得當,究竟能有多可怕?《放學后》里面有一個典型案例。即將要小升初的吳歡芮有個盼女成鳳的媽媽。每次吳歡芮寫作業的時候,她媽媽就在旁邊不停輸出:“打B+你還好意思跟我說B+,這個加號跟B放在一起一點用都沒有!”吳歡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和我說話嗎?”這下好了,媽媽立即開始唐僧的嘮叨模式:“媽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我不希望你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變。”“你不希望像媽媽一樣干活吧。”此時的吳歡芮想嘗試和媽媽溝通,帶著哭腔說:“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標,我就肯定會努力,這事你不用管。”但媽媽依舊不依不饒:“媽媽現在管你這么嚴,也是為了讓你早日實現你的目標。”“我幫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變你的人生。”媽媽像個復讀機一樣,沒完沒了。被激怒的吳歡芮,徹底失去了溝通欲望,拍著桌子怒吼:“如果你再這樣逼我,也許我還真的會反呢。”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自我感動。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講道理的背后,就是指責和批評。因為我做得不好,你才要給我講道理。因為我做得不對,你才一直喋喋不休。盡管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破壞親子關系的也正是這些道理。有心理學家指出,孩子12歲左右會進入青春期的核心階段。此時的他們已經處在一個自我意識要爆發的特殊時期。他覺得他非常有能量,覺得自己已經長大,非常需要自主感。如果父母的這些“大道理”打壓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叛逆。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小男孩離家出走的視頻:他在前面走得氣喘吁吁,父母非但不勸阻,還開著車給他加油打氣。在接受采訪時,這位母親說:“就是為了在這件事情上對他進行一個體驗式教育。你說一萬遍,他也不會懂的。你就讓他自己走,等他走累了、走哭了、走摔倒了,自己就明白了。”道理再好,都是冷冰冰的語言。經驗再對,也不及自我體驗來得深刻。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的:“我聽過的,我就忘了;我看見的,我就記得了;我經歷過了,我就理解了。”想讓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講道理,學著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道理。被“道理”裹挾的孩子不會擁有快樂的人生心理學上有個“麥拉賓法則”也叫“55387定律”,它講的是:當你跟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態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如果跟孩子講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而剩下的93%則是通過看肢體語言和聽語氣語調來理解的。心理咨詢講師魚兒老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初三的女孩,患上了輕度抑郁。她流著淚和魚兒老師傾訴道:“我實在受不了我爸我媽了。從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情,不是媽媽在嘮叨,就是爸爸在講大道理。現在我除了吃飯時間,完全不敢和他們待在一起。因為只要呆在一起,他們就會不停地念念念。我很煩,想要逃,但是越逃,媽媽指責我指責得就會越厲害。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為什么父母講道理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痛苦?一位心理學老師是這樣說的:“父母的嘮叨,看似是一種關心,其實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在給孩子講道理的過程中,是否總是習慣性地居高臨下?若孩子不聽,我們就會逐漸提高音量,加重語氣,想要通過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去認同和遵守自己的觀點。哪怕我們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情緒上頭,人難自控。至此,親子溝通不知不覺便演變成了一場語言暴力。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所以,嘮叨是一把小刀子,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判斷力。冷冰冰地說教,除了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外,還會把他們越推越遠。聰明的父母都是“不講道理”的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倒U曲線”。指的是到了一定程度,說服效果和次數就會呈現反比。大道理講一次兩次是道理,講十次八次就是噪音。所以,聰明的家長不會頻繁地跟孩子“講道理”,而是想方設法讓孩子“體會道理”。1、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教育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教育孩子時,要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先成為那樣的人。全球頂尖金融投資家杰西·利弗莫爾,在回答記者問題“在您受到的兒童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時說到:是媽媽以身作則教給他的職業感。身教大于言傳,行動高于語言。對孩子來說,模仿和榜樣的力量,要遠遠高于“講道理”。2、撞撞南墻,才能更好地明白道理現在網上流行一種“乳腺疏通式”帶娃。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讓他犯錯誤,等他撞了、疼了、吃虧了,自然就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不想吃飯?沒事,餓得睡不著自然就吃了。早上賴床?那就讓他遲到一次,等到老師批評、同學矚目,自然尷尬地知道早起了。在小事上讓他長教訓,事后再講道理,效果加倍。正所謂,人教人,永遠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3、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曬娃狂魔”魯迅說過:“不要把孩子看成縮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與成人不同,要把孩子當孩子來看,來教,一切以孩子為本位。”被稱為“華人之光”的劉墉面對不愛學習的兒子,曾和他打一個賭:“你要是考0分,那我就再也不管你的學業。但如果你一天考不到,一天就要聽我的安排。”面對如此“愚蠢”的爸爸,劉軒高興壞了,心想考0分還不容易嗎?可到真正考試那天,劉軒才發現,亂蒙居然也能蒙對不少題。為了考0分,他發奮學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開正確答案。一年后,劉軒終于考了0分,也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所以好的教育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而不是連打帶罵擲地有聲的。講道理人人都會,但沒有哪個孩子僅僅是靠聽道理,就過好這一生的。正所謂道理過耳,事過腦,愛過心。道理說不通的情況下,父母不妨換一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道理。有時潛移默化的影響,比針尖對麥芒的沖擊更有效。